扬州是驰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。在这座古城的淮海路上,又坐落着一所被誉为中学的明珠、扬州人骄傲的学府———扬州中学。这里是中共中央总书记、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中学时代的母校。该校校庆九十周年时,江总书记为母校题词:“怀念前贤,激励后昆,继往开来,团结奋进”。这一题词,既是全校师生的骄傲,更增强了全校师生的动力和责任感。
扬州中学是江苏省模范中学,百年老校。它的前身是清末仪董学堂,创办于1902年,以后数易其名,屡迁其址,历经沧桑。该校以其名师荟萃、校风优良、办学特色显著,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学子,培养了数以百计蜚声海内外的政治家、专家、学者。其中,除江泽民同志外,有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胡乔木,著名作家、学者、民主战士朱自清;有黄鸣龙、周志宏、李方训、朱物华、谢启美、柳大纲等近三十位两院院士;还有战争年代和建设时期献出宝贵生命的曹起晋、江上青等十多位烈士。
隆冬季节,记者慕名来到扬州中学。校园布局古朴典雅、合理。耸立在办公楼前的朱自清铜像,遍布校园主要通道两旁的名人名牌,古朴的树人堂、现代化的逸夫科学馆、计算机房,藏书丰厚的图书馆,以及位于校园西侧的校史陈列馆,均给人强烈的印象:校园文化底蕴深厚,是一方育人的净土。
“正直向上,热于求知”是扬州中学师生喜爱的校训,这是由一些有为的校长和一批德高望重、学识渊博的教师,辛勤耕耘而逐渐形成的。旨在教育学生要“知书达理”,懂得如何做人,如何求学。现任校长沈怡文告诉记者,在扬州中学九十多年的历史中,创造了恢宏宽大、古朴典雅的校园环境,孕育了璀璨辉煌、深厚高雅的校园文化。校史上就有“人格健全、学术健全、自治自动、体育兼重”的文化传统。校训是校园文化的核心。以弘扬中华文化传统为己任的“正直向上,热于求知”校训,是校园深厚文化传统的高度提炼。它以此为基点,教师形成了“进德修业、教书育人”的教风,学生形成了“虚心、刻苦、踏实、经常”的学风,从而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。无论是在仪董学堂还是今天的扬中,无论是建校初期还是改革开放的今天,“正直向上,热于求知”在校园内都是蔚然成风,涌现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生。
改革开放以来,扬州中学适应形势的发展和需要,教育教学改革迈出了新步伐。谈到教学工作,沈校长总是兴致勃勃,津津乐道。1984年夏,扬州中学成为扬州市教育教学改革的试点校。十多年来,学校在教育思想、教学内容、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革,效果显著,成绩突出。沈校长认为,搞好教育教学改革,首先思想上要来一个根本的转变。近几年,扬中在不断树立新的人才观、质量观的同时,重新认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那种强调“学校工作以教学工作为主,教学工作以课堂教学为主,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,教师讲授以书本知识为主”的传统经验。愈来愈感到那种统一大纲、统一教材、统一要求的课堂教学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,那种教师讲授、学生识记,考试再现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,那种把书本知识“为主”变为“唯一”的教学方法,造成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脱离。为此,学校组织全校师生认真学习,深入讨论,形成了共识。提出要在坚持“教学工作为主”的前提下,努力实现三个转变,即变“课堂教学为主”为课内与课外的结合,变“教师为主”为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统一,变“书本知识为主”为理论和实际的联系。
谈到以教学工作为主时,沈校长说,近年来,扬州中学又把教学工作的着眼点放到了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上。他认为,基础教育从英才教育转变为国民教育,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,已是一种必然的趋势。为了实现这些转变,学校又进行了课程结构改革,确立了以必修课为主,必修课、选修课、劳技课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课程结构设置。高中开设了文学欣赏、美育基础、音乐、素描、微机、无线电、创造教育、数、理、化、史、地等选修课。从初一到高三,都开设劳技课。选修课满足了一部分学生对某些特殊爱好的强烈的求知欲望,拓宽了知识面,发展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,改善了学生知识素质,增长了学生的综合能力。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从此迈上了新台阶。该校连续多年被评为省德育先进集体、省市级文明单位,被国家体委和国家教委分别命名为“群众体育工作先进集体”、“贯彻学校体育条例先进学校”。学生参与全国和省市的数、理、化、计算机和作文等学科竞赛,每年获省级以上奖的均在100人次以上。高考升学率一直名列全省、市前茅,高中毕业生几乎全部进入高校学习。1993年以来,该校共有8人参加国家奥赛队的全国选拔。1995年该校陈景阳同学获第二十七界国际奥林匹克化学竞赛金牌。
当记者结束采访就要离开校园时,脑海里回荡着扬州中学的校歌:愿你美妙的青春永远青春,愿你放射的光辉永远光辉,永远照耀人间!这也算是记者对扬州中学的祝愿吧!